最後一抹陽光

「雖然他已是名出色的棒球選手,但他更是個好人。」

──費城人時期隊友霍華德(Ryan Howard)憶及故友

儘管一直是隊上的王牌投手,哈勒戴一直都把球隊放在自己前面。2003年經紀人 蘭崔(Greg Landry)幫忙談了一筆對當時只有四年資歷的哈勒戴非常優渥的薪水,蘭崔回憶起這件事意外造成紛擾,竟是哈勒戴一直告訴他不想當一個高薪投手,經紀人告訴他,這是王牌選手該有的身價,哈勒戴只回了一句:「我不在乎別人怎麼想。」2006年,大夫甚至主動提議與藍鳥隊將合約延長三年,因為他在兩年後便會成為自由球員,把自己丟進市場裡測試身價,從不是他的選項。

哈勒戴認為勝利永遠不只屬於他,而是屬於全隊。2010529日投出完全比賽的三個月後,費城人全隊上下包含工作人員都收到了一支瑞士名錶,背後刻上每位獲贈者的名字並寫著:「謝謝,我們一起做到了。羅伊哈勒戴」。

隔年春訓,為了感謝捕手魯意茲(Carlos Ruiz)與自己在單季一起合作完成了一個完美的賽揚獎賽季,他複製了一座一模一樣的獎盃,悄悄放進這位搭檔的置物櫃。是故魯意茲聽到好友的死訊時心碎的無法接受,更憶起過去那段共同打拚的時光:「他是我接補過最偉大的投手之一,比起為自己贏,我永遠都更想為他贏。」

還有那年開季,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原本要讓費城人先發輪值裡的「四大王牌」:哈勒戴、黑默斯(Cole Hamels)、克里夫李( Cliff Lee)、奧斯華(Roy Oswalt)登上封面,哈勒戴一開始堅決不答應,言明除非將五號先發布蘭登( Joe Blanton)也算進去,「我們有五位王牌,輪值裡每位先發投手都是王牌。」

「roy halladay sports illustrated」的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x1pdZ)

溫暖的哈勒戴也不專屬於身邊的人。2005年開始,他和太太在藍鳥主場設置了一個「大夫包廂」(Doc’s Box),定期邀請醫院的病童及家人來到球場,暫時忘掉病痛,享受棒球帶來的樂趣,他也成了許多小球迷心目中的英雄。

2008年,罹患癌症的13歲男孩克萊頓(Sean Clayton),透過喜願基金會(Make-A-Wish organization)居中牽線,得以與哈勒戴共度春訓一整天。原本以為哈勒戴就像在投手丘上不苟言笑,沒想到眼前這位大投手不但熱情介紹他給所有隊友認識、並肩坐在休息區耐心解釋場上的比賽、還不忘關心他因化療虛弱的身體能否負擔。臨別之際,哈勒戴還送了他2003年拿下賽揚獎時使用的手套。

如今克萊頓克服病痛,已是22歲的大學生,「現在想起來我還是對他的親切及善良感到不可思議,言語無法描述他是什麼樣的人。」

棒球界在今年秋天痛失一位英才,但對於曾看過場外大夫的人來說,在寒冬來臨之前,這個世界又少了一位溫暖的人。

 

身影長存

「我們常說人生苦短,要盡全力將生命發揮到極致。我想他做到了。」

──費城人時期隊友黑默斯

2011107日,費城人與紅雀分區系列賽的殊死戰結束後,偌大的費城人休息室裡,哈勒戴坐在置物櫃前沉思,畫面就像靜止一樣,只有偶爾幾個隊友會去拍拍他的肩。當天的比賽畫面不斷在腦中重複播放:開賽不到五分鐘,他接連被打出一支三壘安打和二壘安打失掉第一分,那是他整場掉的唯一一分,但也是兩隊合計得到的唯一一分。

哈勒戴從沒想過投完八局僅失一分走下投手丘後,他也正式走下自己最後的季後賽舞台,披上紅衫加盟費城軍,那顆冠軍戒指,成為哈勒戴十六年璀璨的生涯裡,無法抹滅的遺憾。

但哈勒戴明白守著遺憾也是徒勞,他決定將這輩子棒球帶給他的,繼續帶給更多孩子。去世之前哈勒戴除了因大兒子布瑞登(Braden)是陣中投手而擔任卡瓦利基督教高中(Calvary Christian High School)的投手教練外,原本想多花時間陪伴家人的他,也在費城人球團的極力說服下,今年三月正式成為費城人高階1A佛州清水市長尾鮫隊(Clearwater Threshers)的心理教練,他當時只提出兩個要求:在辦公室放一張無重力按摩椅,以及要與球員有一對一的談話時間。

按摩椅不是他自己要用的。新秀戴維斯(Austin Davis)回憶起他一生難忘的情景:哈勒戴坐在自己面前咬著一個兩塊錢的三明治、一邊跟自己討論投球的方式,而自己坐在上萬元的按摩椅上放鬆肌肉,「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坐在相反的位置才對,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一位準名人堂選手在他辦公室放一台按摩椅只為了與年輕選手拉近距離。」事故發生的前一天下午,他還在為球員上課。

比起教小球員投出怎麼樣的球路,哈勒戴喜歡給予每位選手一本多夫曼的書,就像當年多夫曼從差點中斷的棒球之路將他拉回來一樣,他要成為這些小球員的多夫曼。

「roy halladay」的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Z1ZDW)

哈勒戴也許不久後便會眾望所歸進入古柏鎮,不過更重要的或許是,他曾經帶給小球員們的棒球精神,會在這些年輕生命上慢慢實現。明年的春訓長尾鮫隊再也沒有他們熟悉的教練了,但相信不久之後大聯盟會有一群很棒的球員,會記得他們能走到這裡,不能沒有當年的哈勒戴。

 

(本文原載於201712月號《美國職棒雜誌》)

文章標籤

安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邁向完美之路

「你不需對失敗懊悔,你該懊悔的是不夠努力。」

──藍鳥隊時期隊友羅梅洛(Ricky Romero)回憶大夫這句話對他帶來的影響

九月的巴爾的摩午後,金鶯球迷陸續進到Camden Yards準備和家人朋友在周日下午來一場棒球饗宴。同一時間走進客隊休息室的是剛做完賽前熱身、滿頭大汗的哈勒戴。隊友對這樣的大夫早已見怪不怪,但開始覺得哪裡不太對勁,慢慢想起三天前他才在多倫多主場以本季第九場完投威震洋基,以20勝完美結束這個賽季。沒錯,今天是藍鳥隊例行賽的最後一場,先發投手當然不是哈勒戴。而他下一場先發預計是七個月後,隔年的開幕戰。

「羅伊,你的賽季早就結束了好嗎?夠了啦你。」正要離開休息室的繼續下一階段訓練的哈勒戴身後傳來隊友的吆喝。

球季的最後一天,他沒有回頭。而遠遠在球季開始前,他就已站在相同的位置,準備好應戰。

「roy halladay chase utley」的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rZ3Mr)

阿特利想起他與大夫初次見面的情形,那是大夫剛被交易到費城人的春訓第一天,他在清晨545分到球場,看到大夫已經吃完早餐卻大汗淋漓,連忙問道:「嘿!你剛剛來球場的時候下雨了嗎?」大夫只是笑笑說:「沒有,我剛完成我早上的訓練。」在藍鳥隊時球隊還直接給他Rogers Centre球場的門禁卡,因為他永遠比所有人都早到。「如果你看到哈勒戴每場先發前的準備,你會因為他沒有贏而忍不住哭出來。」藍鳥隊球場管理員摩洛依(Kevin Malloy)回憶道。

也許是怕2000年下放1A的夢魘再度襲擊,哈勒戴每天清晨在杳無人煙的訓練室裡重複著自己90分鐘的魔鬼菜單,結束後再分別泡在華氏110度及50度的水中,讓身體在最有效率的情況下恢復到最佳狀態。有很多隊友想嘗試這樣的菜單,但所有人還沒到一半就放棄了。結束訓練後沒有停歇,他會詳盡記錄自己的每場比賽、面對的每位打者、甚至是每次牛棚練投。在高中時期便與哈勒戴對決,後來成為費城人隊友的利吉曾佩服地說過:「當你看到一個為棒球付出一切的人如此成功,就會覺得棒球的世界是合理的。」

聖殿之途

「我今天埋葬凱撒,不是為了緬懷他。」──哈勒戴在被問到如何受到各隊尊重卻又能在場上痛宰對手時,引用了莎士比亞《凱撒大帝》裡安東尼的名言,展現霸氣。

哈勒戴墜機意外傳出後,讓不少人聯想起1973年前往尼加拉瓜進行人道救援的「拉丁美洲英雄」克雷門提(Roberto Clemente),當年克雷門提在敲出3000安之後的球季結束後意外墜機身亡,兩個月後跳過必須退役滿五年的規則,直接進入名人堂。棒球迷再次感嘆被命運捉弄的此時,包括佛度契在內的幾位棒球記者便直言哈勒戴絕對有馬上進入名人堂的資格。

目前哈勒戴應該會照原本的規則,2019年在票選名單上加入競爭的行列。2002年至2011年期間,哈勒戴在WAR值、FIP值、控球能力SO/BB值及耐投指標的完投場次都傲視大聯盟。這段期間只要是哈勒戴先發,球隊勝率有643,沒有他的日子,球隊勝率僅有49。而史上能夠投出各一場無安打比賽及完全比賽同時擁有兩座賽揚的只有「神之左手」考法克斯(Sandy Koufax)及「巨怪」強森(Randy Johnson)

唯一可能出現變數、影響哈勒戴是否首年就入龕的是他的急流勇退,生涯在2749.1局的投球中拿下203勝,戰後的名人堂投手只有考法克斯的投球局數(2324.1)較大夫少。加上1991年後名人堂只選了三位低於300勝的投手──213勝的史摩茲(John Smoltz) 219勝的馬丁尼茲(Pedro Martinez)287勝的布萊文利(Bert Byleven),其中布萊文利花了14年才終於入龕。

但回頭來說,圈選名人堂資格的記者們看到的是用數字說話的成績,然而,再高的得票率都無法顯示走下投手丘的哈勒戴是以什麼樣子活在眾人心中……

 

(本文原載於201712月號《美國職棒雜誌》)

文章標籤

安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7日正午時分,緊臨墨西哥灣的帕斯科郡(Pasco County)警局接獲報案,一架輕型飛機在海上墜毀,機上乘客及數量未明。救難隊趕到後發現駕駛竟是和警員們都熟識、前幾個月才捐了一萬美金給警局買了警犬的居民朋友。

而對棒球迷來說,這個熱心公益的當地居民對他們來說更不陌生──此次空難唯一的罹難者是因西部拓荒傳奇Doc Holliday而有「大夫(Doc)」稱號的強投哈勒戴(Roy Halladay)

比賽總是力拚完投的哈勒戴,如今人生提早謝幕,享年40歲。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ROedZ)

 

渴望飛翔

「哈勒戴熱愛所有與飛行有關的事物。」──前費城人隊友利吉(Brad Lidge)

棒球與飛行,是哈勒戴畢生所愛。球場的英姿讓世人難以忘懷,哈勒戴如今以另一所愛再次出現在眾人面前,只是沒想到,是以這種方式。

飛翔的渴望是深埋在哈勒戴血液裡的,他的父親就是一名機師,讀高中時他便開始學習如何駕駛飛機,並計畫退休後取得飛行執照。「他是很棒的飛行員。」哈勒戴的父親曾這樣告訴記者,對於兒子繼承自己在駕駛艙的沉著冷靜,言語間滿是驕傲。藍鳥隊時期每當比賽結束,哈勒戴便會帶著遙控飛機在Rogers Centre的屋頂下玩飛機,賽後在記者室打稿的記者們都會聽到飛機的嗡嗡聲響遍球場。費城人時期隊友羅林斯(Jimmy Rollins)也回憶起哈勒戴只要遇到誰就會問他想不想要也擁有這樣一台玩具。「他會買給我們,後來隊裡三分之一的人都有了遙控直升機。一到球場,你就會看到一堆初學者在比賽,那對球隊來說是一種調劑,他的熱情總能感染身邊的人。」

根據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網站顯示,哈勒戴在去年(201611月取得單引擎兩棲飛機的飛行執照,今年1013日他也才在推特分享自己終於一圓兒時夢想買了架ICON A5,誰也沒料到不到一個月後已是他最後一次飛行。有關哈勒戴失事原因的完整調查報告預計要兩個月後才能出爐,但這已經是素有「帶著翅膀的跑車」之稱的ICON A5今年第三起意外,五月罹難的還是親手設計這架飛機的測試員。

一生渴望翱翔的哈勒戴,如今將長眠摯愛的天際,也永存球迷心底。

投手丘上的皇帝

「如果把生命裡每件事都當成最後一次來做,你將如釋重負。」

──羅馬皇帝、斯多噶派哲學家奧里略(Marcus Aurelius)

不若談到飛行時總像個孩子般開朗,2013年告別球場前的哈勒戴在場上可說是近乎無情。《運動畫刊》資深記者佛度契(Tom Verducci )便曾將投球時的哈勒戴比喻為羅馬皇帝奧利略,形容他是現代版斯多噶哲學家──永遠理性、專注當下。只要一站上投手丘,哈勒戴便是高踞山巔的君王,想的永遠只有如何用手上的紅線球讓打者出局。

費城人時期隊友阿特利(Chase Utley)曾想起有次他們到小熊隊主場Wrigley Field比賽,不知為什麼那天異常悶熱,整座球場像個大烤箱,阿特利便在某次哈勒戴解決完一名打者後走上投手丘用鞋子撥弄地上的土,試著給大夫一點喘息的機會,但一抬頭,目光如炬的哈勒戴卻讓他嚇壞了,「他轉頭瞪著我的樣子,我就知道他根本不需要休息。」阿特利回憶道。

不只冷靜,哈勒戴在意的,還有對比賽的責任。只要是自己主投的比賽,他便認為自己有義務將它結束。他生涯總共完投了67場比賽,千禧年後有65場,比居次的沙巴西亞(CC Sabathia) 多了27場。其中14場哈勒戴花不到100球,甚至有5場花不到兩個小時就讓對手提早回家休息。

對完美的近乎苛求或許是對於棒球路差點中斷的恐懼。1995年高中畢業後被多倫多藍鳥隊簽下,哈勒戴成為隊上王牌似乎指日可待。不料2000年他卻突然像忘記如何投球似地,在不到68局中繳出10.64ERA,創下大聯盟史上單季超過60局的投球裡最差紀錄。也因此被「流放」到已離他非常遙遠的1A,甚至想過乾脆回去繼續讀大學。

後來是兩個人改變了他,一位是協助調整投球模式的教練昆恩(Mel Queen) ,另一位則是知名棒球諮商師多夫曼( Harvey Dorfman),哈勒戴讀了他的《投手的心靈密碼》("The Mental ABC's of Pitching"),深深了解影響投手的不只有球場上的表現,如何調整心態才是致勝的關鍵,這本書後來成為他棒球生涯裡奉行的圭臬。再回到大聯盟的哈勒戴,以分別往左右兩邊竄的伸卡球及卡特球讓打者一籌莫展,2003年便以單季最高的22勝笑納生涯第一座賽揚獎。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Ay2qY)

只是小池塘留不住大魚,2001年起哈勒戴的勝率是685,藍鳥隊卻不到5成,孤獨的王者還是渴望一枚冠軍戒指。「就算他表現得再好,如果我們無法贏都是遠遠不夠的。」藍鳥隊時期的隊友麥當勞(John McDonald)便曾表達大夫在藍鳥隊有志難伸的遺憾。

2010年到費城人後,他總算初嘗季後賽滋味,分區系列賽面對紅人便繳出一場無安打比賽,是繼1956年世界大賽洋基隊強投拉森(Don Larsen)的完全比賽後,大聯盟季後賽史上第二場無安打比賽。而同年的529日,他才在面對馬林魚時投出大聯盟史上第20場完全比賽,這年他成為繼賽揚(Cy Young)之後第一位單季超過200次三振但保送低於30次的投手,無人能出其右的控球,拿下賽揚獎的殊榮。

完美的表現背後,卻是非人的意志力……

 

(本文原載於201712月號《美國職棒雜誌》)

文章標籤

安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_book.jpg

我一直覺得,幽默是智慧最高的境界。

 

真正的幽默可不是只有自嘲而已。能自嘲的人,大部分都是自信的人,相信自己這個特質完美無缺到只有自己可以嘲弄而已;能自嘲的人,也都是自謙的人,因為實力足夠不需要無謂的虛榮來滿足自己。

 

好吧,我太嚴肅了,談幽默的書不應該這麼矯揉的。這次,我決定用一點王聰威的方式談他的隨筆集《作家日常》:輕鬆詼諧的方式,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讓讀者有時捧腹大笑的認同點頭,有時重複看某個段落,想參透幽默後面更深的寓意。(不用寫到最後我也知道我做不到,但總之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囉。)

安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jpg

在有大把時光消耗的夏天,總算有時間把當年在書店看到但由於厚度卻步的《自由》閱讀完畢。因為是第一次讀強納森‧法蘭岑,會先略過作者的風格不談,待讀完其他作品再來一併感受。

 

家庭(族)與自由

貫穿全書的是「家」及「社群」的概念,書的開頭以主角沃爾特及佩蒂一家居住的美國典型的白人社區開始,經過一連串生活的混亂後,夫妻在另一個社區重修舊好,原本和鄰居關係緊張的沃爾特也因為佩蒂的到來,重新找回和平。書的內容橫跨了好幾代,作者特地追溯了角色的家族傳統,似乎暗示了在新大陸這麼自由的國度,每個人仍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會是自由的。每對父母都曾經是另外兩對父母的孩子,當年從父母那裡得不到的,如今拚了命都想要給孩子,可是最後會發現,關係注定會變質,這一代的經驗和傷痕會完整複製到下一代,成為不變的法則及新的傷口。

 

安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emepfn_460x580.jpg

我是第一次這麼討厭自己拖稿。這篇文章從看完那刻便決定寫了,總是有很多藉口拖延,也總覺得該好好整理一下思緒才能下筆。拖著拖著,新聞就出來了。但我還是打定主意只談書,不談作者,事實上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沒有做任何的投射,那是對小說作者的尊重。可我也知道事情發生後,寫什麼都不再那麼單純了,這陣子引發諸多討論,我沒有像一些人有足夠的勇氣點進去一篇一篇看,去看看這世上有多少的惡意,然後警惕自己不要成為那樣的人。我還沒有那麼堅強。我只覺得,既然就是這個世界的惡意讓她選擇離開,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在這最後(甚至已經是來不及的時候),讓她好好安靜地離開,不要離開時還帶著這麼多的嘈雜。

 

安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12071689161.jpg

看影評時才知道導演朱賢哲悄悄地向奇士勞斯基的「藍白紅三部曲」致敬,電影裡三個主角的姓氏,正好是這三種顏色。去年暑假進戲院看了經典重映的《藍色情挑》,因見識淺薄未能領略大師欲傳達的訊息。而這次看《白蟻》,訊息基本上都接收到了,甚至看到後段,有種公視人生劇展的既視感。

電影的全名是《白蟻──慾望謎網》,刻意用「謎網」代替「迷惘」強調我們總是陷在由慾望組成的迷宮裡不得破繭而出。電影主要談的是慾望,但這裡我沒有要多做著墨,這實在不是我的能力範圍內,如果要談我也只能用上課學到的精神分析理論來套用在劇情上,畢竟導演幾乎是把伊底帕斯情結裡的原始場景在電影裡搬演出來,白以德的戀物癖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這完全符合理論的安排,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有點太工整了,但我相信作為此電影主軸的慾望,絕對不是想要讓人簡單幾句話便概括過去,但因我目前對於慾望的認知,還是停留在精神分析的層次上,所以就不多做評論了。比較感興趣的命題是:「到底誰是正常人?」以及白以德生前最後一句話「為什麼你們的人生都可以重來?」

 

文章標籤

安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jpg

(圖片來源:https://goo.gl/m07uyA)

 

「你的人生,沒人能替你決定。」月光下,胡安對Chiron說。

一句美麗又哀傷的話。上學期修成長小說時,曾提到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是要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子。」那個位子,我們只能去找;可是能找到的,也不會有別人了。

這是一部看似要處理很多政治正確議題的電影,也許是種族、也許是性別、抑或是權力,但撕開這些標籤,這終究是一個「自己應該/會成為什麼樣子」的終極命題。

電影分為三個部分,Chiron幼年、青年與成年時期。

安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ODK-fxnuvxh5179694.png

看片之前在一片好評中,還是瞄到如「過於平淡」這樣的心得,使我想起《海街日記》的觀影經驗,一樣關於海,一樣關於親人的離別……,我怕像上次那樣因為自己太過庸俗抓不到導演的弦外之音。倒也不是現在的自己不庸俗了,而是好像多活一點,看的世界就會大一點,感受自然就不同了。

這次看到Lee對姪子Patrick說的那句:「很抱歉,我走不出來。」(I can't beat it. I’m sorry.)

就完全懂了。

安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給年輕記者的信new.jpg

弗里德曼先生您好:

  讀完信後回覆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雖然您的這封信,收件人不是我。我在校園的報社發想議題、採訪報導、定期發行報紙……,但一直都知道,我還沒有資格做一名記者。書中講的是理想、是您的經驗、是他人的挫折,闔上之後,我有我的現實要面對,等到我也經歷了您所謂淒涼、艱苦的日子,我可能就朝著記者之路慢慢邁進了。

「我希望我能告訴你們,你們正在進入一個歡迎你們、尊重你們,甚至敬畏你們的世界。」

安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